从“21天”走向“百日红”
沧州大化聚海公司小技改创出大效益
本报讯(通讯员黄德智)沧州大化聚海公司硝氢车间通过技术改造,把运行周期仅为21天的黄水泵p1454提高到连续运行90多天未见异常,彻底根治了制约长周期运行的瓶颈,更于3月13日创造了9万吨硝化装置第一个“百日红”,单月节约维修费用两万多元。
自沧州大化实施“抗危机、渡难关、控费用、减支出”活动以来,聚海公司把工作重点放在“装置长周期运行、降低维修费用”上。黄水泵p1454是硝化废水外送的主要设备,一旦损坏,系统就要停车,而它运行的最长时间是21天,是长周期的最大“敌人”,而且每次检修光施工费、材料费就要5000多元,也是维修费用较高的设备。为此,硝氢车间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小组,要力克顽疾。
反复试验,最终找到原因
由主任、设备主管、技术员组成的攻关小组迅速到位,拆检黄水泵刻不容缓。他们发现滑动轴承组件松动,碳化硅件损坏造成泵不打量。
技术员赵显昌立刻更换轴承套,再组织化工班组试运行,结果出现前滑动轴承配合间隙不固定、螺栓松动现象。赵显昌毫不气馁,又从公司仓库借来各种材质的组件进行反复试验。
技术员张志成也从工艺参数、物料介质、设备材料、腐蚀抗化方面与其他介质泵、外厂同类泵进行对比。
这时,设备主管武庆辉指出:“黄水成份由3.2%硫酸、7.1%硝酸和89.67%的水组成,是不是酸对泵体造成了腐蚀?”
经过数次试验,他们最终排除了轴承套问题,确定是黄水泵选型不对,影响了运行。
科学选择,确定更换泵头
问题找到了,攻关小组立刻组织重新选择泵型,几次试用其他厂家的输送泵,效果并不明显,试验进入盲区。
“不要只考虑换泵,只要材质耐腐蚀可以只换泵头。”车间主任杜森肴一语点醒梦中人。
武庆辉、赵显昌马上查资料、找关系、寻找适合黄水介质的泵头,经过与多个泵阀厂家联系,最终确定使用安徽的氟塑料合金磁力泵头。
快速推进,技改创造奇迹
攻关小组迅速进行风险评估,制定可行性改造方案,程序报批的同时,他们一刻不闲,修正运行参数、组织施工队伍、联系材料备件。在获得主管部门支持下,与厂家进行多次谈判,就费用、试验期限、运行目标、承担职责、后果责任进行一一敲定。
去年冬天,寒风刺骨,投身技改的小组成员们却个个热血沸腾。改造后的黄水泵于2013年12月17日投入运行。技术员跟踪运行数据,监测震值、油温、电流、转数等,连续一周,黄水泵运行平稳。截止发稿时,已连续运行90余天,成功根治制约长周期隐患,同时实现公司提出的“控费节支”目标。